近日,一个高达9.6米,由各种榫卯结构组合而成的榫卯柱艺术装置在浦东紫东阁艺术馆拔地而起,上海榫卯文化园和上海榫卯文化研究院、科普体验实践基地也同时挂牌成立。
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河姆渡人运用榫卯建造起干阑式的木构建筑,通常我们把它认为是榫卯的起源。春秋战国时期,诞生了大名鼎鼎的木匠祖师爷鲁班,榫卯在建筑中的运用,从此开启了辉煌篇章。因此,榫卯结构被誉为与京剧齐名的国粹,“家具的灵魂”。
榫卯结构可以“千年不倒,万年不散”。那它到底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呢?它又蕴含着怎样的历史、文化和哲学思想呢?目前这项研究国内还很欠缺。因为以前的工匠都是师傅带徒弟,口传面授,这种面传的经验当然是非常宝贵的,但是它也造成了对这种传统的好的东西没有清晰的认识。紫东阁创建榫卯文化园和榫卯文化研究院,希望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推动研究,努力传承榫卯结构及其蕴涵的中华文化。
当天有许多家长带着孩子闻讯赶来,兴致盎然的参观榫卯文化展示馆、观看“榫卯说”专题影片、参与“我们一起来做榫卯亲子活动”。然而众人并不知道此次活动的举办其实是来源于一次令人不安的青少年榫卯知识调查。紫东阁的专题调查发现,高等学府中,堂堂学子居然有半数不知榫卯为何物。不知榫卯是哪国发明、何时发明的有70%,不知榫卯和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关系的更是高达87%;而中小和幼儿学生不知榫卯的分别是44%、90%、94%,不知榫卯是何国发明的是43%、90%、100%。
这次紫东阁举办研究榫卯文化展示和体验活动的意义就在于要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方式,让更多的普通民众、通过参与互动、放松身心、开发大脑,尤其是让年轻一代认识榫卯结构的神奇和无与论伦比的魅力,把榫卯结构这个中华民族伟大的发明创造、传承发扬光大。